社区商业,是以一定地域居住区为载体,以区域内社区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不断提升居民综合生活质量和提高社区归属感为目标,通过各种商业业态、商业业种和商业功能的集聚,提供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
4.按照社区规模分类:小型社区(人口规模300-700户)、中型社区(人口规模2000-5000户)、大型社区(人口规模1-1.15万户)
社区商业的开发应该遵循“商业服从整个社区的大盘原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提升整个社区的综合价值及居民生活素质。其次才是社区商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商业特色的营造也不例外,应与住宅的文化、特色保持高度一致。不但整体建筑外观应坚持此原则,甚至一草一木都不容疏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功夫”,细节也是体现事物本质的重要组成部份。
1、从整个社区的综合价值提升的角度来看,商业服从于社区,这一点,反映在商业特色的营造上,体现为商业的文化、主题、特色应该与住宅保持高度统一;
2、在建筑外观及线条上,除了与住宅风格相统一,还应该注意强调自身色彩及线条的强化运用,因为商业与住宅是不同区间的两种物业,商业在外观的处理上更强调视觉的冲击力;
3、景观小品、植物及地方代表性建筑对于整个社区商业的特色营造及商业氛围提升也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可依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布置,尽可能使项目特色与商业特色吻合起来。唯有做到大到建筑外墙,小到一草一木,均浑然一体,各具特点而又围绕同一主题,整个社区商业才能够给人很鲜明的特点,形成项目自身的差异化优势;硬件规划设计如不合理,会导致合适的业态无法进驻,因此,硬件规划是社区商业能否良好经营的重要环节。
社区商业街地域文化特色要从社区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入手,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扬时代精神并积极引导居民参与,以增强社区活力和场所精神。
1.便利性原则:商业从空间上实现就近性,从而形成时间上的便利性,体现满社区居民便利性需求的原则;
2.和谐性原则:实现住宅与商业的相对分离,充分体现商业与居民的亲和性及商业设施的不扰民,确保商业内外环境与居住环境的相互和谐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在楼盘内实现商业布局和规划的不内闭,保证能同时服务于外部客流和通过性客流,符合政府对区域总体商业规划的要求;
4.适度开发原则:商业配套的开发建设以服从住宅需要为基本原则,商业配套的开发要适量,根据居住人口情况及楼盘开发进度,分期分阶段开发商业配套;
5.景观再造原则:以景观意境为线索,将商业配套的建筑与空间景观设计融入整个楼盘,创造新的景观,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有文化气息的购物、休闲的环境。
优点:商业体量可以较大限度的扩大,展示面较长,可视性佳,较有效的吸引外部的消费者,对外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商业的销售;
缺点:商业规模较大,不利于业态的控制,如果出现街铺空置的情况,对社区的整体形象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优点:将商业独立于住宅区,减少商业对居住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商业规模的扩大,易于形成规模效应,带旺整个社区商业;
缺点:商业较集中,弱化了社区商业的便利性特点,有时不方便居民的购物消费。
根据各业态的经营特点,对于位置的要求也不尽一致。从方便居民生活及合理分配资源的角度出发,应该要注意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在商业布局时,可优先考虑体现居民生活使得的业态,如超市、服务配套类和便利店等业态的位置,既方便社区及周边居民的消费,又兼顾龙头商家对其它小商家的带动作用;
餐饮等业态有噪音、卫生等问题,在规划业态时应避免影响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对位置要求不高的业态可规划于相对较偏的位置,如装饰公司、美容一般是以二楼为主要承租面积,但必须预留良好的展示面。
2.人流焦点或人流端点尽量临主要道路设置,对外展示面良好,利于导入外部人流;
3.人流焦点应设置于商业的中心位置,均匀的拉动人流;人流端点的设置应考虑能否引导人流经过尽可能多的商业;
4.人流动线设计以直线为主,在人流视野范围内的商铺,具有较高租金价值,同时适当勾勒弧线,体现层次感及节奏,增加人流动线.人流动线规划中,可结合具体情况设置具有衔接过渡的中庭等设施,一方面使人流动线较灵活,同时也起到很好的凝聚人气作用,提升部分商铺商业价值。
社区商业街具有商业和居住双重属性,在空间设计和环境营造方面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综合商业和居住区建筑和空间环境的特性,并结合社区实际环境条件展开。社区商业街的空间设计包括街道空间尺度、空间形态、建筑设计、环境景观及环境空间与人的互动几个方面内容。总的说来,社区商业街的空间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商业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良性互动”为目标,并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延续性和生态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