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薄弱、规划管理缺失、矛盾纠纷频繁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的短板和难点。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聚焦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治理突出问题,实施“红邻治家”行动,以理顺治理架构、优化服务保障、改善治理环境、提升治理效能为重点,着力打造“邻里一家”生活共同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县领导联系社区、镇领导联系小区制度,县委书记等县领导带头联系城乡接合部社区,带动5名街道领导联系城乡接合部网格。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牵引,修订街道“三定”规定,梳理公布街道权力事项117项、承担主体责任45项、配合责任31项、赋权事项53项,调整优化街道职能职责,推动街道将职能重心放在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社区党组织工作规则》,全覆盖制定健全社区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社区讨论事务清单,从严把关年龄、学历等要求,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全面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确保社区党组织成为城乡接合部治理和发展的核心。开展专题调研、专题研究,以“一社区一方案”为全县城乡接合部社区“量身定制”整改清单,压实住建、民政、属地镇街的工作责任,推动城乡接合部整治形成合力、走深走实。
织密党建网格。以小区、楼宇、驻区单位等为单元,在5个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划小划准基本网格单元17个,选拔专职网格员17名,推选单元长384名、楼栋长236名入网进格,将信息收集、事务代办、矛盾劝调等工作逐一落实到社区网格。实施“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行动,推动小区、网格党组织应建尽建,建好楼栋党小组,推选党员中心户,实行“1+N”中心户帮带制度。健全“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党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小区党员服务站—楼栋党员服务岗”五级纵向指挥链、“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党员—特长户”五级横向服务链。
建强治理队伍。深化区域党委建设,成立5个城乡接合部社区“大党委”,全面推行“兼职委员”席位制和“项目式”党建,推动形成社区“大党委”领导、驻区单位参与配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合体。推行驻区单位共驻共建“任务认领”和党员“双报到”管理,在社区、小区、楼宇设置党员报到站18个,深入开展党员“六进”活动,引导党员进楼入户,提供燃气安全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民生需求收集、便民事项代办等服务3000余人次。孵化培育“俏夕阳”“玉蟾大妈”“天行健太极兴趣团”等热心社区事业的社团组织14个,发动党员、乡贤、志愿者等成立“红邻服务队”26支,通过“逢四说事”“有事来商量”等载体回应诉求、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有效地将小区居民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突出自治强基。成立“新三会”等城乡接合部小区自治小组26个,在老旧小区启动小区公约修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停车、高空抛物管理等小区治理事务“微清单”,将家长里短的小事通过“一张清单”管起来。健全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组织等多方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小区三方圆桌会议”等载体,协商解决城乡接合部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48个,处理业主和物业纠纷36件(次)。开展“红色物业·红管家”创建活动,社区成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互助一家、平安一家、健康一家、文明一家、和谐一家“五个一家”活动45场(次),增强邻里亲和力。探索选派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担任“三无院落”、老旧小区的“”,指导做好老旧小区居民难以解决的问题。
强化法治保障。打造网格化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建立“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法治志愿队”,配备“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开展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法治集市、法治小剧场等活动。建立“党建引领+法官指导+综治参与+群众自治”工作机制,纠纷当事人可根据纠纷类型自主选择“社区法官”组织调解,将线上与线起矛盾纠纷案件。打造智慧社区云平台,建成综合数据库、3D全景地图和网格员管理终端,在三无小区安装346个网络监控探头,整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城市管理、治安防控等平台资源,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
注重德治引导。充分发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统筹抓实“文明实践双圈”,在城乡接合部社区建立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线上建设“文明之光”实践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网、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精准对接,开展“文明我来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发放文明倡议书1500余份。建立红白理事会、红黑榜等“四会一榜”工作机制,借助道德讲堂、家风家训馆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强化营造文明风尚氛围,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创评活动,评选出社区小区“最美家庭”10户、“优秀志愿者”38名、“优秀楼栋长”50名,以先进典型引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热情。
建设小区“共享空间”。坚持以“小空间大集聚、小载体大服务”为理念,盘活玉蝉国际城等3个城乡接合部小区闲置资源,用好小区架空层,建设“红邻·馨空间”为主题的小区“共享空间”,按“7+N”模式合理布局党员报到、服务代办、法庭、阅览、社工、助老、扶幼等标准化服务功能及快递外卖、非遗传承、超市食堂等个性化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文化宣传、休闲娱乐、便民利民等服务场所,形成“有书香、有色彩、有笑声、有触感”的折叠空间,让邻里关系更和睦、环境更美丽、氛围更和谐。为做好“小区共享空间”管理维护,探索建立“小区共享发展金”,通过财政补贴、群团联筹等方式,为试点小区提供一次性启动资金,制定《小区共享发展金管理使用办法》,面向开发企业、驻区单位、国企、社会组织、非公经济人士等预存活动经费,将小区广告、停车费等公共收益定向补充,为城乡接合部小区治理和服务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
提升老旧小区品质。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引导小区居民主动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立老旧小区自管委80个、联合党支部5个,明确“菜单式”改造内容和基本需求,确保改造成效让小区居民得到实惠。针对老旧小区老年群体多的实际,推行“银发生辉”行动,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临退休人员等群体人熟、地熟、威望高的特点,现场调解矛盾纠纷、保障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统筹老旧小区改造、“15分钟服务圈”建设,整合辖区资源和项目,全面完成5个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亲民化改造和3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新增运动场地12个,配套增设休闲桌凳600余套,不断增强老旧小区改造治理水平。
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全覆盖建成县、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新孵化社区社会组织23家,注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乡接合部社区治理,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引入益创、龙城义工、自然土、壹家文化等社会组织,发布17个社会服务项目,开展就业培训、健康体检、法律咨询、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等便民服务,筹办趣味运动、社区文艺演出、元宵包汤圆、心理咨询服务等邻里活动36场(次),选派志愿者开展扶老爱幼、帮困助残等上门服务,累计服务1524人(次),构建“幸福邻里·书香康桥”“与法同行·和谐清溪”“情系祥和·追赶跨越”等示范品牌。
泸州市泸县建立“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议事协调机制。图为泸县书香美地小区召开“三方圆桌”会议,协商解决小区治理难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薄弱、规划管理缺失、矛盾纠纷频繁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的短板和难点。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聚焦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治理突出问题,实施“红邻治家”行动,以理顺治理架构、优化服务保障、改善治理环境、提升治理效能为重点,着力打造“邻里一家”生活共同体。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县领导联系社区、镇领导联系小区制度,县委书记等县领导带头联系城乡接合部社区,带动5名街道领导联系城乡接合部网格。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牵引,修订街道“三定”规定,梳理公布街道权力事项117项、承担主体责任45项、配合责任31项、赋权事项53项,调整优化街道职能职责,推动街道将职能重心放在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社区党组织工作规则》,全覆盖制定健全社区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社区讨论事务清单,从严把关年龄、学历等要求,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全面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确保社区党组织成为城乡接合部治理和发展的核心。开展专题调研、专题研究,以“一社区一方案”为全县城乡接合部社区“量身定制”整改清单,压实住建、民政、属地镇街的工作责任,推动城乡接合部整治形成合力、走深走实。
织密党建网格。以小区、楼宇、驻区单位等为单元,在5个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划小划准基本网格单元17个,选拔专职网格员17名,推选单元长384名、楼栋长236名入网进格,将信息收集、事务代办、矛盾劝调等工作逐一落实到社区网格。实施“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行动,推动小区、网格党组织应建尽建,建好楼栋党小组,推选党员中心户,实行“1+N”中心户帮带制度。健全“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党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小区党员服务站—楼栋党员服务岗”五级纵向指挥链、“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党员—特长户”五级横向服务链。
建强治理队伍。深化区域党委建设,成立5个城乡接合部社区“大党委”,全面推行“兼职委员”席位制和“项目式”党建,推动形成社区“大党委”领导、驻区单位参与配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合体。推行驻区单位共驻共建“任务认领”和党员“双报到”管理,在社区、小区、楼宇设置党员报到站18个,深入开展党员“六进”活动,引导党员进楼入户,提供燃气安全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民生需求收集、便民事项代办等服务3000余人次。孵化培育“俏夕阳”“玉蟾大妈”“天行健太极兴趣团”等热心社区事业的社团组织14个,发动党员、乡贤、志愿者等成立“红邻服务队”26支,通过“逢四说事”“有事来商量”等载体回应诉求、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有效地将小区居民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突出自治强基。成立“新三会”等城乡接合部小区自治小组26个,在老旧小区启动小区公约修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规范停车、高空抛物管理等小区治理事务“微清单”,将家长里短的小事通过“一张清单”管起来。健全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组织等多方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小区三方圆桌会议”等载体,协商解决城乡接合部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48个,处理业主和物业纠纷36件(次)。开展“红色物业·红管家”创建活动,社区成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互助一家、平安一家、健康一家、文明一家、和谐一家“五个一家”活动45场(次),增强邻里亲和力。探索选派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担任“三无院落”、老旧小区的“”,指导做好老旧小区居民难以解决的问题。
强化法治保障。打造网格化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建立“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法治志愿队”,配备“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开展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法治集市、法治小剧场等活动。建立“党建引领+法官指导+综治参与+群众自治”工作机制,纠纷当事人可根据纠纷类型自主选择“社区法官”组织调解,将线上与线起矛盾纠纷案件。打造智慧社区云平台,建成综合数据库、3D全景地图和网格员管理终端,在三无小区安装346个网络监控探头,整合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城市管理、治安防控等平台资源,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
注重德治引导。充分发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统筹抓实“文明实践双圈”,在城乡接合部社区建立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线上建设“文明之光”实践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网、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精准对接,开展“文明我来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发放文明倡议书1500余份。建立红白理事会、红黑榜等“四会一榜”工作机制,借助道德讲堂、家风家训馆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强化营造文明风尚氛围,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创评活动,评选出社区小区“最美家庭”10户、“优秀志愿者”38名、“优秀楼栋长”50名,以先进典型引领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热情。
建设小区“共享空间”。坚持以“小空间大集聚、小载体大服务”为理念,盘活玉蝉国际城等3个城乡接合部小区闲置资源,用好小区架空层,建设“红邻·馨空间”为主题的小区“共享空间”,按“7+N”模式合理布局党员报到、服务代办、法庭、阅览、社工、助老、扶幼等标准化服务功能及快递外卖、非遗传承、超市食堂等个性化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文化宣传、休闲娱乐、便民利民等服务场所,形成“有书香、有色彩、有笑声、有触感”的折叠空间,让邻里关系更和睦、环境更美丽、氛围更和谐。为做好“小区共享空间”管理维护,探索建立“小区共享发展金”,通过财政补贴、群团联筹等方式,为试点小区提供一次性启动资金,制定《小区共享发展金管理使用办法》,面向开发企业、驻区单位、国企、社会组织、非公经济人士等预存活动经费,将小区广告、停车费等公共收益定向补充,为城乡接合部小区治理和服务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
提升老旧小区品质。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引导小区居民主动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立老旧小区自管委80个、联合党支部5个,明确“菜单式”改造内容和基本需求,确保改造成效让小区居民得到实惠。针对老旧小区老年群体多的实际,推行“银发生辉”行动,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临退休人员等群体人熟、地熟、威望高的特点,现场调解矛盾纠纷、保障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统筹老旧小区改造、“15分钟服务圈”建设,整合辖区资源和项目,全面完成5个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亲民化改造和3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新增运动场地12个,配套增设休闲桌凳600余套,不断增强老旧小区改造治理水平。
建立“五社联动”机制。全覆盖建成县、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新孵化社区社会组织23家,注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乡接合部社区治理,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引入益创、龙城义工、自然土、壹家文化等社会组织,发布17个社会服务项目,开展就业培训、健康体检、法律咨询、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等便民服务,筹办趣味运动、社区文艺演出、元宵包汤圆、心理咨询服务等邻里活动36场(次),选派志愿者开展扶老爱幼、帮困助残等上门服务,累计服务1524人(次),构建“幸福邻里·书香康桥”“与法同行·和谐清溪”“情系祥和·追赶跨越”等示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