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及社区公约、规范等要求,通过协商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社区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习强调,“社会治理核心在人,重点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城乡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社区治理的技术和体制机制也迫切需要作出适应性调整与变革。创新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已然成为当前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践行。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推进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的原则,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发展的作用,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城乡社区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社区全面贯彻落实。
要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种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组织平台、信息平台、监督平台等各种“平台”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做好基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来,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转型下的城乡社区面临的社会问题五花八门,传统的以人治为主的治理方式根本无法应对这些挑战,也难以维系社会稳定。只有法治所具有的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等精神内核,才能胜任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的要求。为此,要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把依法治理、专项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改革,建立惩恶扬善长效机制,破解城乡社区治理难题。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依法办事、执行政策和服务居民能力。首先,要确立宪法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治理、依法治国是在宪法基础上展开的复杂性活动,人人都要遵守宪法,充分维护宪法的原则和精神,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其次,要建立起一个以宪法秩序为核心的精细严谨的法律制度体系。要加快基层治理立法进程,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从法律源头上解决好城乡社区治理的法律设计问题,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同时,还要解决各项法律制度的执行问题,确保每一项制度的要求都能真正落实到位。最后,要净化或再造城乡社区治理的法治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提高城乡社区的自组织治理能力。培养社会的自组织治理能力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自”意味着行为的自发性、自主性、自律性和自序性,“组织”是指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种行为、过程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协同,使系统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和自主变革能力,使社会演化呈现出目的性和有序性。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性、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大“放管服”的改革,为社会的自我治理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条件。其次,实现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党委和政府作为社会治理中理所当然的核心主体,既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健康发育、理性成长,又要及时有效地把社会组织和公众吸纳融入到社会治理中来。切实发挥党管一切及政府的核心作用,同时积极发挥企业、社会、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升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下的社会自组织治理能力。再次,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切实发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强大服务作用。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为社区治理和服务提供支撑和多样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弥补政府缺位带来的公共服务不足问题。要建立健全居务监督委员会,推进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弥补政府治理的缺位。最后,要努力促进公民意识和自治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建立畅通有序的民意沟通、诉求表达、心理干预、权益保障机制,使社区群众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反映、矛盾能得到及时化解、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
因地制宜,做好精细化治理。社会精细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门提出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城乡社区是由形态各异的街巷、村落、庭院构成,新时代城乡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满足的诉求也形形,因此治理的方式、机制不能千篇一律,需要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所谓精准化治理,就是要按照社会公众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向其提供最需要满足的、最适当的公共资源或公共服务,以解决其燃眉之急,让公众拥有真切、实在的获得感。城乡社区治理精细化,包括对城乡社区社情的精确性把握,对城乡社区公众需求的精细化识别,对城乡社区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的差异化发挥,对城乡社区治理技术的精准化使用,对城乡社区治理机制的精确设计,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精准使用,对城乡社区治理效果的精准评价等等。因此,新时代下的城乡社区治理要改变粗放式治理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问题意识,注重治理细节,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从民众碰到的小事、身边事做起,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把精细化、专业化、差异化贯穿于社区治理全过程。推动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优化城乡社区治理的发展策略和推进机制,高度重视基层政府与基层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互动,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
此外,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还要注意加强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把城乡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以及其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筹管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通过政府购买、社区工作专业人才,为社区提供诸如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慈善事业、贫困帮扶、养老扶助、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方面的专业化、精准化服务,真正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目标管理方式,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将考核目标细化,实现绩效考核动态化,探索基层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有序参与听证、开展民主评议的机制,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把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精准治理效果的根本标准。
坚持城乡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城乡社区治理离不开科学化要求,科学化治理是城乡社区治理成功的关键,需要坚持城乡社区治理的科学化原则,确保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实现科学决策,杜绝治理中的主观性、随意性,使社区治理过程可追溯、结果可衡量、绩效可考核。缺乏科学化的各项社区治理决策,不但不能保证治理决策的正确性,而且还有可能有损治理决策的科学性。
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中面临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社区治理决策现代化包括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社区治理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与决策环境的开放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决策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程序,以确保制定出科学的、反映社区各方利益、为社区群众所共同认可的社区治理策略。通过科学决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
加强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中的 “德治”。城乡社区治理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治理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社会治理还需要润人之“德”、治人之“魂”,实施“德治”。培育社区社会自组织治理能力、实现社区自组织治理需要人思想与灵魂的崛起,需要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和个人教养,培育自尊自信,这都离不开“德治”。“德治”既是治理的根基也是治理的归属。
法的形成离不开道德,法律的制定必须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不然“法”难以形成,法治也难以实现。依法治国需要法治下的道德基础作支撑,同时,社区治理需要人来执行。如果治理人员自己都不守法,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任凭个人喜好选择性执法,甚至知法犯法,那么再好的法都是一张废纸。因此,进行城乡社区治理,要特别注重社区群众的道德建设,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将社区治理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强化德治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内化为自省的道德准则,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推进社区治理的“德治”建设。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美治”,提高社区群众的审美自觉。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一项“审美性”活动,良好的社会审美观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因此,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需要“美治”,需要怡人之“心”。
城乡社区治理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社会审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整个社区社会生活之中,影响民意形成的内容和民意表达的方式。社区治理需要审美自觉,它是净化国民风尚、凝炼民族气质的重要基础条件之所在。
如何培养人的审美,一是靠教育,二是靠文化。既包括审美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审美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审美教育,更要提高党员和干部的审美水平,用身边美的事、美的人教育身边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同时,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治理,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区群众的审美水平,培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一个民族不能靠娱乐滋养文化精神,不能失去道德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城乡社区治理要“美治”,提高社区群众的审美自觉,为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一个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坚实基础。
【本文作者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产业制造与战略决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社会治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14ZDA06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