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生活圈作为重要的规划创新理念,被运用到各类生活性地区的提质实践中,被普遍认为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地区治理的基础平台。是空间规划向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转型的重要理论支撑。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习多次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年2月,《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工作,加强对各地差异化引导,提高国土空间规划中社区生活圈相关内容编制与实施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完善社区生活圈,现结合深圳相关实践对《指南》核心理念和内容的落实进行解读。
《指南》明确,社区生活圈是在适宜的日常步行范围内,满足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与生活等各类需求的基本单元,融合“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多元功能,引领面向未来、健康低碳的美好生活方式。社区生活圈既是组织城乡生活,统筹居住、就业、游憩、出行、学习、康养等物质与文化要素的基本单元,也是城乡治理的基本单元,以社区生活圈构建为平台,培育社会自治环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通共享共建的互动路径。
规划上,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指南》聚焦全面提升,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明确保障社区生活圈健康有序运行的主要功能包括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内容。其中社区服务包括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行政管理和其它(主要是市政设施)等八类。服务要素按规划内容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与特色引导型三种类型。在具体规划中,城镇社区生活圈可构建“15 分钟、5-10 分钟”两个层级。15 分钟层级宜形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5-10 分钟层级应重点保障老人、儿童的便捷友好使用。空间布局上,加强社区生活圈与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交通枢纽节点的功能融合和便捷联系,倡导TOD导向。
实施上,《指南》要求建立评估-规划-实施和治理的全生命周期动态工作机制,通过部门加强协同、公众深度参与、社会多维共建,调动各方力量共治共建。
为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深圳近年来也逐步开展了生活圈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总体规划层面,在编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提出“以人为本,树立民生幸福标杆”,构建“更为友好的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详细规划层面,深圳正逐步研究形成以标准单元作为法定图则编制技术单元、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管控单元、监督评估信息管理单元的制度创新,标准单元平均规模1~2平方公里,以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就业圈为基础空间单元,将成为社区生活圈规划统筹与落实的空间基础。同时,深圳正同步开展编制《深圳市法定图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编制方法研究》,将结合《指南》要求和深圳特征,指引和规范生活圈理念在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与落实。就实践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围绕深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以人为本,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以居住社区为单元,打造开放共享、包容混合的舒适居住环境,满足各类人群差异化住房需求;建设功能混合、高效通达的人性化社区公共空间网络,促进社区开放共享,形成富有活力的便捷出行环境;构建高效复合、共享共赢、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区服务体系,在保障基础之上,丰富服务类型,统筹兼顾品质提升和特色建设;满足不同类型社区、全年龄段人群、差异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完善并提升居民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品质。
结合深圳儿童和年轻人比例高、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的特征,构建全龄友好、促进交往、健康活力的社区生活圈。围绕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与供给,营造涵盖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安全、趣味、活力公共空间和游戏设施,加强社区儿童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婴幼儿养育中心及学龄儿童养育托管中心等家庭养育支持体系;围绕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养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和健康护理设施建设,完善菜市场、老年人活动场地等老年人经常性使用设施布局,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的交往、学习空间;围绕建设年轻人友好型社区,完善社区图书馆、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社区公共空间等设施建设,提供活力的社交空间。
按照步行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以产业园区为中心,构建支持创新创业的生产服务支撑,满足不同类型产业发展需求;提供涵盖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健康管理、职业培训、商业服务等诸要素的便捷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就业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强化由公园绿地、街道空间等组成的公共空间网络,作为园区公共生活核心,为企业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提供多样化的空间载体;重点依托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换乘站,集中配置社区配套设施,适当增加居住空间,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的产业社区转型,塑造更具创新活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社区。
以5 分钟、10 分钟和 15 分钟生活圈建立均衡布局、集约使用、弹性适应等空间规划要求,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配置。到2035年,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无障碍可达覆盖率达到90%左右。法定图则编制过程中,对各个标准单元公共设施的千人指标、15 分钟生活圈指标进行分析和审查,实现社区生活圈理念。
同时依托社区生活圈对城市更新、土地整备、 棚户区改造等下位规划实施性项目形成强有力的设施统筹和空间管控,以 15 分钟生活圈现状评估为基础,明确“缺什么补什么”,统筹落实社区生活圈各类功能用地的布局及各类服务要素配置的具体内容、规划要求和空间方案,避免实施性项目公共设施类型、规模、空间布局的碎片化和杂乱化,促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