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官网怎么样
2024-06-19 17:57:03

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主要壁垒构成

分享到:

  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市场周期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周期性基本一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景气期,铁路、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带动交通工程配套产品的需求;一旦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受周期性、结构性或政策性因素干扰而下滑,铁路、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相关的交通工程配套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减少。近年来,我国把扩大投资与推进结构调整、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精准聚焦基础设施短板领域,聚焦影响民生改善和增强发展后劲领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呈现稳定上升态势。同时得益于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基建”的提出,以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交通规划文件的长期指导,交通工程配套产品也将在周期内保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通运输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自然环境、历史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造成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交通工程建设需求旺盛,交通运输网络较为成熟,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各大城市群及其他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地区。总体来看,我国综合交通网分布的总体特征是越往东越密集,越往西越稀疏,由东向西交通线网密度逐步递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政策及投资正逐步提高对于西部地区交通工程建设,西部地区的交通工程建设发展空间较大。

  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整体性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制造需求则由各铁路、公路建设单位根据建设计划自主决定,从而配套产品市场需求会随着建设单位生产计划的变化而存在一定波动。除第一季度受春节、冬季建设施工计划放缓等因素影响,行业内企业的收入可能低于其他季节,其他季节销售较为平均。

  我国要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在此背景下,投资预算管理倒逼行业自我革新,在预算投资总额的控制范围内,既保证交通工程及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又要兼顾项目的经济性及综合效益,从而推动行业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做到产品质量与经济性并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产品高质量发展。

  从行业发展来看,交通、市政工程设施规划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大动脉,未来将受到国家政策、资金、资源的支持。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交通工程以及水利水电新型能源工程设施建设等“新基建”是国家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良好产业政策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我国先后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路径日益清晰。2022 年 4 月 26 日,我国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都具有重大意义,新基建工程、交通、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是投资的重点。2022 年 5 月 25 日的全国性稳经济会议要求促进有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增长的核心抓手,预计将新开工一批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未来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交通工程配套产品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现代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构建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保障和先行作用。“十三五”期间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计 39,901 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 13.26%;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计 106,771 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 50.43%;城市轨道交通累计完成建设投资 26,278.7 亿元,年均完成建设投资 5,255.7 亿元,比“十二五”翻了一番还多。“十三五”时期,“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十四五”时期正加密成型;我国公路建设迎来跨越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应运而生,绿色、科技、便民的公路蓬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设、规划线路规模和投资均跨越式增长,城市轨道交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趋势。为实现“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目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鼓励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强国建设,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预计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维持较高规模,也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新一代智能交通是借助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动驾驶等智能车辆技术,以人车路环境的全面精准感知及智能决策为核心,通过人-车-路-环境泛在互联与协作,加上通信息采集自动化泛在化全过程发展,使得新型数据具有高实时、大样本、低成本、高精度、全链条的特征,由此构建的可实现协同管控的交通系统为交通运输全息感知、源头治理、主动引导及精准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交通智能技术的发展,交通工程配套产品的监测也向着连续、实时、自动化方向发展,主要涉及领域包括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与通讯板卡、降噪算法优化与数据精度提升等。《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公路铁路智能化提出具体规划:智慧公路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提升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推动公路感知网络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重点路段实现全天候、多要素的状态感知;智能铁路运用信息化现代控制技术提升铁路全路网列车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铁路智能检测监测设施,实现动车组、机车、车辆等载运装备和轨道、桥隧、大型客运站等关键设施服役状态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智能维护。围绕智慧交通国家战略,交通工程配套产品整体向着“产品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对环保节能提出更高要求。各行业限制使用污染环境的材料及施工工艺,节能、环保、性能优良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已是必然趋势。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环境友好、运输装备清洁低碳、运输组织集约高效;推进绿色公路建设,鼓励施工材料、工艺和技术创新。以交通桥梁为例,目前桥梁附属设施锈蚀问题突出、整治费用高昂、环境污染突显、资源浪费严重,因此未来桥梁附属设施防腐应综合考虑防腐性能、长效耐久、低碳环保、经济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未来,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将向“绿色环保、长效耐久”方向发展。

  我国一直积极稳妥地推进交通运输相关设备国产化战略,不断推进交通装备自主化。在国家“强基”工程的引导和市场需求下,攻克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可靠性技术、试验验证技术、基础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推动了交通运输装备及配套零部件的性能、质量水平的提升。例如,目前中国复兴号动车组完全采用自主标准设计,整车国产化率已达 90%,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实现了技术和规模应用的重大突破。

  但目前在交通工程设施功能构件领域,部分核心技术和材料仍掌握国外发达国家手中,例如粘弹性阻尼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茂金属聚乙烯、浸金属碳滑板等。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高端制造、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竞争日益凸显。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提出到 2035 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因此,打破国外对我国大型交通工程设施功能构件关键技术和核心材料的控制局面,向“国产自主化为主”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预计国内具备核心技术的交通工程设施功能构件的制造公司市场竞争力将持续增强,形成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交通运输关系国家与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生产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制造实力、生产装备能力及检验检测实力,尤其是铁路相关产品需要进行严格的认证。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及《铁路产品认证目录》,认证采信目录涵盖的铁路产品只有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CRCC)的认证才有资格进入国铁集团招标系统。较高的市场认证壁垒及技术壁垒使得铁路产品市场集中度较高。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特殊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铁路产品各细分领域至少保持 3 家参与者招投标,也难以出现垄断局面。

  提高运行速度是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目标。首先必须加大牵引力来获得足够大的驱动和制动功率才能克服周围介质的阻力,其次必须有动力特性优良的运载工具,自重轻、阻力小、运行平稳。2003 年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建成和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开端。2008 年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首次在铁路实现了客运生产组织自动化,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与客运生产组织效率。2014 年我国铁路里程 11.18 万公里,高铁里程 1.65 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 14.76%;2020 年我国铁路里程 14.63 万里,高铁里程 3.79 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提升至 25.91%。高铁具有速度快、舒适性高的优势,预计未来铁路高速化趋势将持续。

  交通工程配套产品的下游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正在形成,截至 2021 年底,我国先后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强国建设路径日益清晰。2022 年 4 月 26 日,我国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都具有重大意义,新基建工程、交通、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是投资的重点。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到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发展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推动建设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新基建”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现代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构建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保障和先行作用。“十三五”期间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计 39,901 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 13.26%;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计 106,771 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50.43%;城市轨道交通累计完成建设投资 26,278.7 亿元,年均完成建设投资5,255.7 亿元,比“十二五”翻了一番还多。“十三五”时期,“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十四五”时期正加密成型;我国公路建设迎来跨越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应运而生,绿色、科技、便民的公路蓬勃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设、规划线路规模和投资均跨越式增长,城市轨道交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趋势。为实现“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目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鼓励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强国建设,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预计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维持较高规模,也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十四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将以高铁建设为重点,为确保铁路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的安全性、平稳性和乘车舒适性,鉴于高铁桥梁具有高平顺性、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等特点,高铁的设计及建造具有“以桥代路”的突出特点,高比例高铁桥梁的运用为铁路桥梁功能部件相关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随着铁路建设标准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桥梁功能部件生产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生产方式从传统的单件、小批量生产转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这有利于行业内技术能力突出、具备规模化生产的龙头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2020 年 2 月国家铁路局发布《国家铁路局关于贯彻落实我国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国铁设备监〔2020〕4 号),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铁路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促进市场竞争方面,加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督,印发《铁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铁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在合作研发方面,充分利用国家铁路局搭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课题研究等相关产学研用对接平台,鼓励民营企业独立或与有关方面联合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攻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在铁路产品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公平进入铁路运输、工程建设和装备产品设计制造维修领域,参与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业务,参与铁路建设、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铁路非运输企业改制重组;在国际化方面,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树立中国民营企业良好形象。在铁路建设领域吸纳民营资本,促进产业内的优胜劣汰,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世界铁路联盟(UIC)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1 年 6 月,全球已运营高铁里程数为 5.61 万公里,正在建设的高铁里程数为 2.26 万公里,已批准但尚未建设的高铁里程数为 1.88 万公里,远期计划建设的高铁里程数为 3.30 万公里,合计 13.18 万公里。其中,除中国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已运营高铁里程数为 1.78万公里,正在建设的高铁里程数为 0.76 公里,已批准但尚未建设的高铁里程数为 1.44 万公里,远期计划建设的高铁里程数为 2.59 万公里,合计 6.71 万公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包括高铁、高速公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名片与通道。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制约很多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设施联通建设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领域和核心内容。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国内基础设施相关企业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中吉乌、中蒙俄、中越等国际道路运输线路逐步延伸,聚焦六廊六路推动一批标志性的项目加速竣工。中国高铁、高速公路“走出去”,不仅仅是产品、产业、技术和劳务输出,更是高端领域国际技术与产业的合作,也为国内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企业赢得广阔的海外市场,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交通工程建设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行业,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因素影响,行业发展总体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未来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发生变化或者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收紧,可能会导致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或者放缓投资进度,进而导致桥梁支座、伸缩装置等产品的市场需求缩减,从而对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橡胶等,钢材、橡胶等属于大宗商品,具有价格波动相对较大的特点,价格易受宏观经济周期、供需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企业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得订单,产品价格在中标签署合同时就已确定。未来,若钢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在中标后上涨幅度较大,而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无法将上游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传导到对下游客户的销售价格中,则会对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企业经营业绩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技术要求高、生产投资规模大,相关新产品、新技术从研发、试制到批量销售的周期较长,均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行业内企业如果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持,将难以承担投资回报期较长的投资风险,无法持续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若想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需要具备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不断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资金实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内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未来,行业内企业高质量发展将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这一趋势将导致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培养情况更加复杂。如果企业无法紧跟行业发展要求,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总体水平不能与企业发展相匹配,这将成为行业内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挑战。

  针对铁路产品,根据铁道部《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铁科技[2012]95 号),国家对铁路产品认证采取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和列入采信目录的铁路产品,依法取得认证后,方可在铁路领域使用。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铁总科技[2014]135 号)规定,总公司对铁路专用产品实行采信认证管理,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制定《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采信目录》,纳入认证采信目录的产品,取得认证机构相应认证后,方可在国家铁路领域使用。铁路桥梁支座、客运专线桥梁伸缩装置等交通工程配套产品在国家铁路局《铁路产品认证目录》,铁路桥梁支座、止水带、防水材料、钩尾框等交通工程配套产品在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专用产品认证采信目录》,上述铁路产品须取得中铁检验认证中心 CRCC 认证后方可在铁路领域使用。

  对于公路产品,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监督管理产品目录》、《关于加强和改进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督,并强化行业重点监管产品的认证,提高自愿性产品认证在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等活动中的采信度,桥梁支座、桥梁伸缩装置、防水材料等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均在重点监督管理产品目录中。公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通常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人必须拥有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CTVIC 认证或者中交(北京)交通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CCPC 认证证书。交通工程设施配套产品与交通运营安全、旅客安全密切相关,相关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较高。为保障交通建设的工程质量,铁路、公路交通工程设施专用产品的资质认证较为严格,认证周期一般也较长。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资质积累并将产品打入相关市场,从而对新进入企业开展业务形成资质壁垒。

  交通工程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家相关部门对交通工程配套产品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对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指标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交通工程配套产品具有技术密集性特征,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一方面,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行业技术标准对交通工程配套产品加以约束,行业内的科研成果已形成相关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新进入企业开发产品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及工艺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我国地形复杂,为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及要求,在原有行业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产品需要进行定制化特殊设计和生产,满足防震、减震、防腐、耐寒等需要,对产品的结构设计、力学计算、配方分析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缺乏技术储备的企业难以设计、生产适应细分需求的产品。因此,先一步进入行业的企业往往能够巩固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后来者则将面对着较高的技术及知识产权壁垒。

  桥梁支座、伸缩装置等交通工程设施配套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性技术,其研发和生产涉及力学计算、机械工程、材料分析等学科,从产品设计、测试、试产、检测再到量产的环节,每个步骤都需要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推进。因此,拥有一支包括物理、机械、材料、电工电子等多领域人才在内的研发团队和稳定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是行业内企业的立足之本,多学科的研发团队对产品进行持续性的设计及研发是保持企业技术先进性的前提,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在生产工艺方面持续优化以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基础。新进入行业的企业难以通过引入个别专家人才便实现对整体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实现产品性能的突破,行业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人才壁垒。

  交通工程设施配套产品具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特殊设计程度高的特点,且要求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企业的技术水平、制造工艺、规模实力、品牌口碑、行业经验、产品认证是客户确定投标资格和决定中标结果的重要因素。交通工程设施配套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体是铁路公路建设方及施工方,虽然这些客户对产品技术、质量、售后维护等要求高,但一旦供应商的技术、产品、服务获得客户的认可,为了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客户也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对于行业新进入者而言,建立技术优势、塑造品牌以及获取客户的信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难以在短时间内塑造自身品牌、获得稳定的客户,因此面临较高的客户壁垒。

  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国地质结构复杂、交通运输高速化智能化趋势明显,这对桥梁支座、伸缩装置、止水带等产品不断提出关于性能、结构的新需求,适应市场新需求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关系行业内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要求企业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生产关键设备的购置成本较高,初期投入较大,且随着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保持生产线长周期稳定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的供应通常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行业惯例投标前需要缴纳投标保证金,中标后需要缴纳履约保证金,货款结算时要扣留部分金额作为质保金,且行业内先发货后结算,结算周期较长,对企业的要求较高。因此,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新进入者在进入本行业时将面临较大的资金需求,存在资金壁垒。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四、2017-2022年上半年其他国家及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行业发展分析

  一、2017-2022年上半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市场需求量及增长率

  2)历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及在建线、公路领域用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市场分析

  第三节 2017-2022年上半年行业销售收入分析(包含销售模式及销售渠道)

  第十二章PHPOLICY对2022-2028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产品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贪污超1.3亿元,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受审,当庭认罪悔罪

  比亚迪要把车险价格打下来了!博主:24万元腾势N7首年保费仅6500元,同价位宝马首年保费通常超万元

  电动自行车飙到104公里/时,男子还叫嚣“快来抓我”!浦东警方:行拘!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上一篇:人工智能都有哪些产品
下一篇:九号公司刘淼:短交通已成我国城市交通神经末梢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