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把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送到千家万户,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小事”,更是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民生大事”。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数字化赋能,提升社区嵌入式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线上线下社区服务融合发展。当前,数字技术正在从能力、效率、公平等方面加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模式的升级迭代,借助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实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便捷和高效。我们要加大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的数字技术运用,以更加智慧高效的方式将优质便捷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助推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
检视城市社区“数字体征”确保服务供需均衡。秉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用户思维,依托城市数字底座,摸清公共服务设施底数和短板,建立社区服务的数字模型。一方面,推动“智慧问诊”从城市到社区全域覆盖。另一方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设置体检指标,建立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模型。充分遵循供给侧的均衡性原则和需求侧的差异性原则,直面养老托育、健康服务等“痛点”“难点”和“堵点”,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运行数据的分析、整合与利用,实现对人口、资金、空间、人才、交通等各要素运行情况的动态模拟和协同配置,客观评价社区服务供给质量与空间利用实际效率,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增减规模,对城市社区嵌入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设施布局与优化提供参考建议。
深化基层治理“智慧应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区数字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日常生活各个场景用深用细科技手段,如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信息平台建立智慧社区养老系统并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打造智慧配餐中心解决社区“一老一小”就餐问题。加快社区服务设施智慧化改造进程,如建立智能充电驿站解决电动车安全有序充电问题,运用停车场光伏发电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社区等,补齐社区治理短板,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探索公共空间“数字孪生”重构社区服务模式。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探索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同步运行、虚实互动,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聚焦社区政务、文化教育、社交休闲等领域,打造一批社区服务数字孪生空间典型应用场景。重塑传统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将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功能在数字空间交互映射,将有助于社区嵌入式公共设施在物理服务空间的内容丰富、社会治理空间的边界拓展以及精神文明空间的价值融合。
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普遍面临数字资源获取受限、个人隐私保护风险等问题,需从建构友好环境、提升数字素养等方面持续发力。要明确社区服务设施数字化建设的适老化、适儿化和无障碍设施配置标准,基于特殊群体用户习惯的深度分析,引导空间建设主体和产品供给企业不断推出特殊群体“能用、好用”的数字产品与服务。扎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适配性服务需保留线下场景化人工服务和线上智能应用“一键直达人工客服”功能,举办紧贴生活、互动性强的智能技术应用和数字风险识别培训,助力特殊群体获得高质量公共服务,享受全龄友好、有爱无碍的数字生活。
(作者为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